《羆說》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所寫的一則寓言性質的文章,羆,可能是棕熊的古稱,因其體型在熊類中最為龐大。文章主要刻畫了一個可悲可笑的獵人形象,其主旨與作者的另一篇更有名的文章《黔之驢》(成語黔驢技窮即出于此)可謂相得益彰。
第一段“鹿畏貙,貙畏虎,虎畏羆。羆之狀,被發人立,絕有力而甚害人焉。”(這里的貙可能指的是豺狗等中小型獵食者)其重點寫了羆的可怖:孔武有力,披著長發,像人一樣站立著。
第二段“楚之南有獵者,能吹竹為百獸之音。寂寂持弓矢罌火,而即之山。為鹿鳴以感其類,伺其至,發火而射之”寫了一個能用竹笛模仿出各種野獸的叫聲的獵人,通過模仿鹿鳴吸引獵物前來的方式來打獵。“貙聞其鹿也,趨而至。其人恐,因為虎而駭之。貙走而虎至,愈恐,則又為羆,虎亦亡去”。貙聽到了鹿的叫聲,很快被獵物吸引過來,獵人見到貙很害怕,于是就模仿虎的叫聲來嚇唬它。貙被嚇跑了,但是老虎聽到了同類的叫聲又趕來了,獵人更加驚恐,就又吹出羆的叫聲來,于是虎又被嚇跑了。后面的結局想必讀者也已猜到 “羆聞而求其類,至則人也,捽搏挽裂而食之”羆聽到同類的叫聲也趕過來,由于沒有比羆更強悍的捕食者,獵人對羆無可奈何,于是羆抓住他并吃掉了。作者最后用了一句“今夫不善內而恃外者,未有不為羆之食也。”為這個聰明又愚蠢的獵人做了總結:沒有真正本領總想依靠外力的人沒有一個不被羆吃掉的。
《羆說》一文短小精悍,發人深省。獵人是“聰明”的,懂得耍手段來蒙混過關;獵人又是愚蠢的,殊不知耍花招能騙得了一時,卻騙不了一世。做人憑真本事,做事實事求是,莫要學獵人投機取巧,到頭來自食其果。